主条目:澳大利亞文化、澳大利亞公共假日和澳大利亞人列表
澳洲受其地理位置影響,很容易被誤解成文化沙漠,然而由于澳洲逐渐与殖民母国英国的疏离,澳洲目前的主流文化自1960年代崛起,其各類的藝術、文學、音樂及電影等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接軌,澳洲原住民文化亦與主流的欧洲裔白種人文化同化,在一些領域形成了「澳大利亞文化」。[141]
澳洲主流文化源自英國文化,[142]在1940年代前,遠離歐美大陸而在文化方面顯得異常孤立。[143][14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興起和1960年代后新一代移民的成長,[145][146]帶給澳洲一股轉向以美英為主的多元文化熱潮,使澳洲逐漸成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輸出國之一。澳洲也在電影、文學、流行音樂和藝術取得巨大成功,出現多位世界級大師,貢獻於世界文化藝術。[142][147]
但是1980年代起,許多澳洲新生代崇尚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的美國文化,原有的英國文化則被視為傳統文化,慢慢被取代。
文學
编辑
澳洲文學發展可以大略分成以下階段:
口傳時期(1788年以前):在歐洲人到來以前,澳洲原住民沒有語言文字。個人的言語可能經由口耳相傳,但整體語言系統直到二十世紀才有所系統性的發展。然後,他們的歌謠、吟唱、傳說和故事在各民族間因為沒有共同語言因此並相當分歧。而這些創作也因此常常不為本民族之外的人們所理解,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才逐漸被研究。
殖民時期(1788~1888):從1788年新南威爾斯登陸後開始,就不斷出現對於這片新大陸的研究報告。當時大眾對於罪犯的新生活並不感興趣,反而是對新大陸的動植物與土地河流等自然景觀感到興趣,大部分的出版書籍都與探索與冒險的內容和摘要為主。而同時出現的還有懷鄉文學,有些在澳洲待過一段時間的作家透過詩集和作曲等抒發對於家鄉的思念,例如Barron Field的First Fruits of Australian Poetry。
國族主義擴張時期(1888~1939):此時期民族主義和各州聯邦的運動顯著增長,關於澳大利亞人的口號開始被呼喊,充滿了國族主義色彩。J. F. Archibald創辦的《公報》雜誌,提出澳大利亞屬於澳大利亞人的口號,宣傳眾人平等的觀念,具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公報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形成公報派,促進了澳大利亞的文學發展。
國際化階段(1940~196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一批具有才華的作家和藝術家開始出現。包括Southerly和Meanjin在內的文學雜誌都關注促進澳大利亞的寫作。並且國際閱讀公眾對澳大利亞寫作的興趣也在增長。此時期開始發展本土意識的文學。
走向自由主義(1970以後):在20世紀70年代後,澳洲文學擺脫了所有的限制,開放包括性、挑釁或科幻等題材。事實上,他們的價值觀允許自由主義,他們的故事在道德層面上反映當代社會和政治,因此每個人都非常警惕個人遭遇的諷刺可能性。而在此之後澳洲原住民意識逐漸崛起,原住民文學的作品開始出現,他們的作品通常直接反映在白人社會中的處境與地位。[148]
1973年,澳洲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成就,本土文學創作則受國際矚目。例如早期馬庫斯·克拉克于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洲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洲化」歸屬感,而與英國傳統文化決裂。小說自1920年代起,在世界文學界中越發重要,澳洲亦如此。此一階段的優秀澳洲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里康尼亞》和《可憐的傢伙,我的故鄉》。
帕特里克·懷特是澳洲文學巨匠之一,1973年他以《風暴之眼》(The Eye of the Storm)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澳洲人首獲此獎者。[149]當今澳洲文學巨匠是來自西澳州的蒂姆·溫頓(Tim Winton)、彼得·凱里與布賴斯·考特尼(Bryce Courtenay),他們主要作品包括:《云街》、《乘客》、《塵土音樂》、《奧斯卡和陸辛達》、《凱利幫的真實故事》、《一個人的權勢》、《愚人節》、《托摩和霍克》、《杰西卡》。
托馬斯·肯尼利是近代澳洲為世界文壇貢獻的最優秀文學作家之一。他曾是牧師,主要作品有《雲雀和英雄》、《鐵匠吉米的贊歌》、《辛德勒名單》。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拍成電影,包括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導演是荷里活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澳洲其他著名作家還有墨累·貝爾、大衛·馬洛夫、科林·麥卡洛等。
澳洲現代知名文學還有《瘋狂樹屋》《就是》等系列。
藝術
编辑
澳洲的繪畫和建筑風格很不同於其他大洲。[150]1850年代,澳洲不少畫家放棄原有歐洲畫派中心的創作思想,因為它無法充分呈現出澳洲景色的特殊風格。[151]這時期的代表畫家有ST·吉爾、湯姆·羅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洲藝術領域維持既有固執而保守的風格,鮮少展開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方面的革命。社會現實派畫家則以諾伊爾·庫尼漢、喬西·伯格納為首,刻畫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的痛苦生活,成為1950年代澳洲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洲知名藝術家另還有艾爾伯特·納馬特吉拉、西德尼·諾蘭、唐納德·弗蘭德、拉塞爾·德賴斯等。[152][153]
今日澳洲是公認的世上最具艺术活力國家之一,豐富多彩,具有獨特性。當代著名設計師肯·多恩、布雷特·懷特利等人,將澳洲藝術推向世界領域,并取得國際地位。習慣戴貝雷帽的澳洲當代藝術大師羅爾夫·哈里斯(Rolf Harris)乃代表性人物。[154]200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欽點他為八十歲誕辰慶典畫像。[155]
雪梨歌剧院
澳洲淘金熱在1840年代展開,澳洲建筑風格同時趨向華麗典雅。澳洲基本是著重遺產保護的。現今的重要建筑,如始建於1893年的悉尼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坎培拉國立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丹麥建筑師烏特松設計,澳洲建筑師彼得·霍爾完成)等。首都堪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筑師的「操練場」。[156]
澳洲城市的居民建筑通常是成片的低矮小樓,帶有花園,每棟約占地1/4英亩,大於許多西歐國家、略小於美國。有些建筑則保留原始建材的特色,如将砖、木头裸露在外,具有墾殖時代的感觉。澳洲气候适合全盘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中海和亚洲热带地区的建筑风格。澳洲建筑业很注重节能环保,法律严格規定了许多建材用料的标准。
音樂
编辑
表演中的澳洲著名摇滚乐队AC/DC樂隊
澳洲有多位世界級歌劇演員,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内莉·梅尔巴女爵士(Dame Nellie Melba)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瓊·薩瑟蘭。著名男中音如約翰·布朗利(John Bvrownlee)和彼得·道森(Peter Dawson)。歌劇創作以瑪格麗特·薩瑟蘭最傑出,她創作許多經典的音樂曲目。珀西·格蘭杰創作的歌劇《鄉村花園》(1907年),聞名世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20世纪下半叶有著名作曲家斯克尔索普等。著名指挥大师理察·波寧吉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人之一,多次为帕瓦罗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剧团录制唱片。此外,鋼琴大師艾琳·喬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約翰·威廉斯亦為世界知名的澳洲音樂家。[157]
澳洲的流行音樂領域在西方流行樂壇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58]尤其是曾產生大量的國際知名的搖滾樂團,.[159]如比吉斯(Bee Gees)結合抒情和搖滾發揮到極致,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廣受全世界歡迎。AC/DC則為當今全球搖滾樂團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著名樂團,其音樂理念和文化輻射已經成為澳洲乃至西方社會中的主要文化象徵之一。[160]其他的著名樂隊還有輕鬆節拍、電波鳥人樂團、You Am I樂團、新浪潮、工作的人們、狼母、午夜的油、小河樂團、猶豫的哀傷、生病的小狗、再一個比約恩(Björn Again)、空中補給、野人花園和Jet。重量級的流行樂歌手則有凱莉米洛、奧莉薇亞·紐頓-強、Helen Reddy、希雅。
電影
编辑
主条目:澳大利亞電影
澳洲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洲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后的澳洲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洲電影發展公司,後更改名為澳洲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洲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洲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161]
至今,澳洲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地影響了荷里活。澳洲旅美電影人在荷里活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于荷里活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导演有巴兹·鲁尔曼、亞歷士·普羅亞斯、乔治·米勒和溫子仁等,著名演员包括 妮可·基嫚、凱特·布蘭琪、休·傑克曼、盖·皮尔斯和蜜雅·娃絲柯思卡等[161]。